首页 美食 正文

科学有序快速高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王岐山第一天走进广东省政府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广国投和粤海的紧急债务。

——严令国内所有的企业和个人尽早、尽多、尽快地偿还目前所欠外国的债务(包括履行任何形式的债券所规定的偿付义务)。但是,资金跨国流动的这种不良后果对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

科学有序快速高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不再批准开设新的没有实际投资于工厂和设备的绿地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而美国为了应付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正在不断降低利率。而这样多的货币与准货币首先是由过多的基础货币创造出来的。我国之所以同时面临这两方面的威胁,其原因都在于放任外资流入和流出,放任外资企业在中国自由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对外负债、主要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而吸引的外资流入至少达8千亿美元以上。

当前中国在宏观经济上面临着两方面的威胁,我们应当同时防范这两方面的危险,同时作好两方面的应对准备:一方面,应当冷却过热的经济,遏止通货膨胀,防堵过多流入的外资,这仍然是目前的经济政策的重点。中国在2008年之前的几年中经济增长率过高,导致2007年出现了显著的通货膨胀,同时外国资金以直接投资甚至债务形式大量涌入,房地产价格连年暴涨,2006年和2007年股票价格的暴涨更达到惊人的程度。其三,这些行动至今仍被指责靠华尔街太近,颇存争议。

但严控再融资,其实是以行政手法限制股票供给,显然有悖市场原则。我们希望,这种显示以密集政策托市的传言不会成为事实。纷乱的说法中,较多指向开展信用交易试点、严控再融资和国有上市公司限售股份流通。沉痛的教训早已证明,中国国情并未使市场运行背离基本规则。

颇有人以近期美联储针对次贷危机的一系列举措,旁证救市有理。 原载2008年第7期《财经》杂志(总第208期,2008年3月31日出版 )。

科学有序快速高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管理层对此应洞悉,广大投资者亦当高度警觉、冷静待之。至于控制国有上市公司限售股份流通,则明显破坏市场契约,损害市场公平,后果难以补救——回想当初以数千亿元国有资产之对价,方使得原定暂不流通之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倘现在仅因股指下跌即出台限制其流通权利之下策,今后将以何等代价再度赎身? 当前,救市说肆无忌惮,传言四起,相当一部分引领者其实都是浸淫市场多年的老手,对于所谓救市的后果心知肚明。3月27日,上证综指跌破3500点,距去年10月逾6100点的高位跌幅近半。监管者当前承受救市之压,还与其尚未彻底摆脱政策市的角色错位有关。

对这类行动,有些媒体冠之以救市已是轻率,倘市场专业人士乃至监管者悬想其救市主动机,夸大其效果,就是纯粹的指鹿为马了。道理非常简单:政府既无法定职责、亦无认知水平来调控作为价格信号的股指,与千万投资者博弈无异于螳臂挡车。3月28日(周五)股指大幅回升与此直接相关。股市自有沉浮,政府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

我们脑子里要有一种深刻的危机感和警觉感:我们国家生产力还不发达,特别是机制活力很不够,不能把防止过热、防止通货膨胀甚至防止根本不存在的产能过剩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而削弱了我们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忘记了我们经济最本质的任务是更快地、充分地发展。上述大小之争、中央地方之争的背后,实质是利益之争。

科学有序快速高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在同一个产业发展过程中,到底是国家集中建设更有效果,还是各个地方分散建设更有效果?这时候冲突就产生了。其实,经济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并不是一个雪灾就能把经济打下去的。

设想,如果经济增长依然维持原来的7%,那么SARS一来,经济就会下滑到3%,那老百姓是不是就要没工作没饭吃了?正是得益于经济的高增长,在SARS期间生产基本停顿的情况下,我们国家的经济才没有出现大问题,也没有听说哪个地方的电煤储备不足。通过雪灾,大家终于承认咱们国家并不是非常富足,更谈不上非常过剩,无论资源还是产能都是非常脆弱的。(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本文据张亮采访录音编辑而成,未经作者审阅。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电力最短缺的时候,国家投资建设三峡电站和二滩电站,这种电站的建设周期一般都是10年。2004年3月、4月出现的铁本事件,给经济来了个猛刹车。很多地方经济、民营经济,本身也是我们的民族经济,他们的发展和富强,也是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富强。

当时的投入非常大,不惜一切代价根本没有考虑什么浪费之类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在第一季度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1997、1998年甚至2000、2001年,那肯定支撑不住。

也是在这10年里,周边的小电厂全建起来了。来源:《绿叶》2008年第3期,天益网受权发布。

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经济曾经发生过过热、发生过通货膨胀就认为过热和通货膨胀是一种常态。二、自然灾害的警示:经济决策更应重视不足而非过剩很多人都认为,2008年春节前夕出现的雪灾不是简单的自然灾害,实际上是经济问题,至少是经济问题占了主要的部分。

因此,那种把人为造成的、虚假的、所谓的过剩,当成真实的过剩,以至热衷于警惕过剩而不是警惕不足,是本次雪灾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结果如何呢?2004年打压之后,2005年的经济就受不了了,出现了价格下降、企业破产增多、效益下降的情况。在经历了SARS、雪灾之后,必须警示自然灾害受经济运行政策失误而放大的危险。摘要: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安全性,在于经济运行是不是平稳、是不是有预见性、是不是有余地。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灾害本身并不会给我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造成太大的冲击,为什么现实中却表现得这么厉害呢,就是因为人们对于经济的看法跟以前不一样了。三、反思产业发展的求大模式我们不能防住恶劣天气,但是经济运行中的失误是可以避免的。

从雪灾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我们对于煤炭、电力压缩得过狠,实际上中国的产能根本不过剩。严重点说,这是天灾,也是人祸,具体说就是有人为的经济因素,即经济决策对于减小还是放大自然灾害影响重大。

当国家的集中建设受到冲击的时候,就希望地方分散的建设不要进行,可是,当市场需求产生的时候,分散的建设反应更快、周期更短、应对能力更强、效率更高。2007年年底一个月,到处进行灭火、打压,投资增幅从11月的25%下降到15%。

在这种主流认识下,我们始终处在一个压抑经济自身活力发展的方向上。SARS在2003年4月爆发,之前的第一季度是中国多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在之前的几年里,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徘徊在7%~8%,而在2003年的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超过了10%。说SARS之后的经济恢复是过热,我认为这完全是一场冤案。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似乎到处都是所谓的产能过剩:电发不出去、煤矿停工、所有的工厂都停产。

设想,如果雪灾发生时大家手里都有煤,那自然灾害的影响就不会这么大。一到出现雪灾这种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问题暴露了,才知道中国仍然是一个经济和资源都比较贫乏的国家。

我们要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前提下防止过热,而不是在防止过热的前提下寻求发展。遗憾的是,过热论始终是主流。

这种害怕过热的危机意识,造成了过冷的危机现实。我一直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煤还是电或者其他资源,都是非常贫乏的,产能过剩并不存在。

打赏
发布评论

  • 获取随机昵称